正在加載......
 
進階搜尋
允晨文化  
回首頁 查看購物車 目錄下載 購書流程 Back Office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電子報】多餘的序-序多餘的人    首頁 >
 

                                                                                                                                                 出刊日期:2012年3月13日

多餘的序—序《多餘的人     ◎侯吉諒

        認識韓秀將近三十年了,對她和她的作品,應該算是比較熟悉的。
        韓秀的生命歷程太傳奇,許多小說般的故事發生在她身上,讓人難以相信,然而卻又不得不信。
        韓秀的故事裡,有許多小人物的悲歡,但這些悲歡都發生在大時代的劇烈變化的磨難中,因而多了許多重量。
        這樣的重量即使作者本人也很難觸及。我記得多次和韓秀提議,要寫她自己的故事,而之所以提議多次,是因為她一直沒寫。事實上,她是不願意,或者說,不敢寫,因為回憶太沉重,即使是自己的故事。

        可是這樣的故事如果沒寫,真的太可惜了。還記得二○○一年冬天,在閱讀韓秀的長篇小說《團扇》時,那種時間蒼莽的感覺,我在寒流籠罩的深夜,用濃冽的白酒溫暖不斷覺得冰冷的手腳,一字一句的閱讀《團扇》,那年的冬天特別寒冷,我卻在韓秀的文字中讀到熊熊烈火。
        就是因為《團扇》,我看到許多故事只有開頭的情節,那都是韓秀沒有寫出來的故事,而那些故事必然精采動人。從此,每次見面,我總是要問她,「其他的故事」寫了沒?
        我不是一個很喜歡讀小說的人,因為大部份的小說都只是充斥離奇的情節與故事,仿佛充滿驚喜,其實就像死板板的塑膠美女衣架。
        好的小說應該要有一種讓人沉著、讓人向上提升的力量。
        韓秀的小說就像她的人,充滿熱情和強旺的生命力,很容易感染她的朋友和讀者。我覺得,如果文學沒有了這樣的力量,就不會有存在的價值。
       因而我總是特別期待,在越來越世俗化的年代,還有一種文學,強大到足以讓人掩卷深思。
       將近十年了,終於看到韓秀完成了新的長篇小說《多餘的人》。
       對不熟悉韓秀的一般讀者來說,《多餘的人》可能會有些故事似乎不知所以,因為作者選擇了並不明說的方式,輕輕交代了這些非常重要的情節,那當然有意的,或許因為這樣,讀者們會願意在看不懂或覺得遺漏了什麼的情形下,再看第二次、第三次。而後才慢慢在發覺故事真相的過程,逐漸感受作者文字背後的深意。
       因而要為《多餘的人》寫序是非常困難的事──不是無話可說,而是不能說,因為那些曲折離奇的情節、故事背後的深意,都必須留給讀者去發掘與探索。
       所以這篇短短的為《多餘的人》寫的序,只好命名為〈多餘的序〉。

李劼《毛時代》首揭女知青屈辱史     中國時報/林欣誼   101.3.10  

描寫文革時下鄉勞改女知青 為了回城被迫屈服權勢者淫威 李劼不滿官方掩蓋 要為被辱女性立受難碑

大陸旅美作家李劼以《星河流轉》、《上海往事》、《毛時代》「上海三部曲」描繪上海歷史。最新小說《毛時代》中,他書寫知青上山下鄉的年代,女知青被迫以肉體換取回城機會的屈辱過程,首度揭開這個長期在中國被「冰凍」的話題。他悲嘆:「假如你們把這叫做歷史,那麼我得說,你們依然活在這樣的歷史之中。」

        李劼博學多才,顛覆學院史觀,他認為孔子、司馬遷是扭曲中國文化史的罪人,他剛完成學術評論《冷風景》,自認是反思中國文化的一個完結。之後的文學創作,他希望能跳脫歷史的束縛,不再強調時代與群體性,轉而表達個人的感受。
    上海三部曲以盧氏大家族貫串,帶有李劼自己的影子。李劼本名陸偉民,一九五五年生於上海,曾任教於華東師大中文系,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後流亡美國,現居紐約,著有學術評論《二十世紀西方文化風景》、《百年風雨》及《中南海最後的鬥爭》、《吳越春秋》等多部長篇小說。
    李劼為新作訪台,他言談犀利,也帶著過去苦難抑鬱的影子。他自述《星河流轉》寫他六四後流亡美國的遭遇,《上海往事》寫一九三○、四○年代他祖輩的故事,《毛時代》則是最沉痛的一部,重揭文革時期被掩蓋的血淚史,以盧家第三代盧旭文為主角,描寫知青們上山下鄉的悲慘經歷。
    一九六○、七○年代,中國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被派到偏僻農村從事沉重苦役,也被稱為「變相勞改」。他表示:「其中最悲慘的,是無數正值豆蔻年華的城市中女學生,被大隊幹部、聯隊領導乃至場部頭頭姦污。」知青們為了爭取回城而陷入不堪鬥爭,女知青則被迫屈服於權勢者的淫威。
    他坦言《毛時代》寄寓他在農場五年半的親身經歷,因太真實而無法保持距離,「這對小說不好,但我實在跳不開記憶。」他回憶在農場荒廢了人生最精華的青春,刻骨銘心,「直到六四我被抓入獄,做的惡夢不是我坐牢,卻是我還在農場裡作苦力。」
   知青小說在大陸成一文類,許多作家都曾著墨,但李劼痛斥梁曉聲寫的是可笑的浪漫,阿城雖有批判,卻也迴避女知青的慘痛。他認為至今外界對此一無所知,除了官方掩蓋,也因「中國權力男性對女性的佔有,至今依然沒有結束。」他寫作這部小說,是對所有被污辱、被損害的女知青立一塊受難之碑。
 

李劼毛時代  揭開知青下鄉創傷     旺報/李怡芸   101.3.10  

       六四學潮身陷囹圍,而後旅居紐約的上海作家李劼,二度訪台並帶來他於兩岸三地首發的新作《毛時代》,這也是他「上海故事」系列的最終回,為此一上海家族史畫下句點。
  《毛時代》以文化大革命、知青下鄉為時代背景,卻是「上海故事」系列中李劼最早動筆的一部,早在大學時即開始構思,卻因書寫過程中涉及太多自己切身之痛的經歷而擱筆,時隔30年,他把大學時即開始寫的45萬字全部作廢,重新完成了《毛時代》,書寫了當年為了爭取
回城,無數荳蔻年華的女知青屈於權勢者的淫威,並選擇沉默隱痛。
    寫《毛時代》對李劼來說過於沉重而悲痛,以至於原訂《上海往事》、《星河流轉》之外,原訂還要另以大饑荒為背景的故事就此擱筆,李劼說:「寫悲劇寫得太累,想要換個喜劇的筆調寫寫別的故事了。」事實上《毛時代》多根據真人實事,既是小說、也是歷史紀實,甚至其中就有李劼自己的初戀故事。切身之痛,李劼如今回憶起來仍是「心痛仍無法完全抹去。」
    以《毛時代》作為「上海故事」的句點,李劼表示,一方面是在中國傷痕文學中,談知青下鄉的作品少,一般走過那段歷史的女知青更是避而不願多談;一方面是李劼希望透過小說,呼籲權力高於一切的時代必須結束。「我們依然活在這樣的歷史中!現在的中國,何嘗不是持續憑著權勢行霸占之實。」
    過去寫上海和上海人的著名作家多半是女性,李劼的「上海故事」系列,則是少數以男性觀點書寫上海的作品。

李劼新書揭女知青下鄉屈辱史     大紀元/鍾元   101.3.11

        旅美中國作家李劼來臺發表新書《上海故事之毛時代》,描述文革時期一群青年在六、七十年代所歷經的上山下鄉故事,李劼說這本小說幾乎是他個人的親身經歷,「不只在於喚醒沉睡的記憶,更在於打破歷史的沉默,為所有被污辱、被損害的女知青立一塊受難之碑」。李劼強調,「假如你們把這叫做歷史,那麼我得說,你們依然活在這樣的歷史之中。」 李劼以《星河流轉》、《上海往事》、《毛時代》「上海三部曲」描繪上海歷史。他在《毛時代》的後記寫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被趕到偏僻荒涼的農村、農場、山溝溝,從事刀耕火種式的沉重苦役。這場歷時十年的「變相勞改」,使無數正值荳蔻年華的城市女學生,被當地的支書、隊長或連長之類的大隊幹部、連隊領導乃至場部頭頭姦污。爭取回城就像爭取勞改釋放,迫使女知青為此屈服於權勢者的淫威,成為那些大老粗的性奴。
      
曾因「六四」事件坐牢的李劼近日告訴記者,寫作《毛時代》的緣起,除了要披露中共在文革時期對知青迫害的真相之外,另外「我初戀受到的挫折主要跟這有關係,從我個人記憶中也是很慘痛的事情,我要把長期以來心裡的創傷寫出來。」「女知青除了那種傷害之外,其實精神上、心理上都有傷害,男知青的傷害也很大,有很多戀人有很深相愛關係,因為這原因被迫分手,愛情本身被摧毀了。」
       李劼強調,農場五年半的親身經歷,在他記憶中是非常黑暗的,荒廢了人生最精華的青春,刻骨銘心,「直到『六四』我被抓入獄,做的惡夢不是我坐牢,卻是我還在農場裡作苦力。」他說,到現在有權力的男人,依然對女人有很大的佔有權,通過他的佔有也是摧毀女性,對女性也是一種污辱和損害,中國女性還處在被污辱被損害的境地裡面,所以這個歷史還沒結束。「如果這個制度不改變、不結束,這種現象還會繼續,中國人還是活在歷史裡面。」
      李劼本名陸偉民,1955年生於上海,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並在該系執教十多年。現旅居美國。出版著作有《二十世紀西方文化風景》、《星河流轉》、《上海往事》、《百年風雨》及《中南海最後的鬥爭》等。其中《上海往事》一書入選《亞洲週刊》2010年十大中文小說。

 

即日起至3/25止,凡購買下列15本書中任3本,即贈送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文生去看海 特映券2張
特映會時間:3/27(二)晚上9:00
特映會地點:國賓影城@台北長春廣場(台北市長春路176號)

選購完成後,請註明:允晨文化30週年慶!並將【書籍名稱、總金額、姓名、地址、電話、帳號後五碼】傳真至:02-2507-4260或MAIL至:asian.culture201106@gmail.com我們會立即為您出貨。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匯款銀行:大台北商業銀行(代碼101)南京東路分行
匯款帳號:0057211168880
PS.如需開立3聯發票請另外備註,謝謝∼

 

無疆的騎路--一個人,一台單車,3000公里歐洲跨國手記

無疆的騎路

殷士閔/著

280元

 



初戀情人的秘密

薇若妮克•歐樂蜜/著

武忠森/譯

300元
 

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

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

瑞薩德.卡普欽斯基/著

黃建功/譯

380元

世界太美麗C'est si bon

世界太美麗

Zoe佐依子 /著

250元



 

與大師對話(In Conversation encounters with 40 great writers)

與大師對話

班•納帕斯堤克 /著

350元

移動的桃花源

移動的桃花源

石守謙/著

550元

打狗樹仔

打狗樹仔

洪素麗/著

300元

 

書本的危機(Codex in Crisis)

書本的危機

安東尼•葛睿夫頓/著

金振玄/譯

280元

 

多餘的人

多餘的人

韓秀/著

300元

給微雨的歌

給微雨的歌

馮青/著

300元

上海往事

上海往事

李劼/著

320元


 

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

在甘地銅像前—
我的倫敦札記

李有成/著

280元

秋山又幾重

秋山又幾重

於梨華/著

300元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派屈克.蒙迪安諾/著

王東亮/譯

280元


 

孤琴

孤琴

巫寧坤/著

320元
 

 

廖亦武是誰?     ◎馬丁(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東亞系) 
       
      
廖亦武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台灣的客家人、本省人、原住民、民進黨、工會、長老教會等等。不用支持美國右派,不用支持伊拉克戰爭等等。不用一直當知識分子。甚至不用當海外異議分子。因為不是基督徒,所以《上帝是紅色的》更自然地當報告文學。廖亦武不知是是流亡作家,是流浪漢、囚犯等等,可以引用《三國》的開頭說無論生活在哪裡都是四川人,不用關心一個中國等等政治詞彙。廖亦武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當作家、詩人、音樂手、行為藝術家等等。詩歌朗誦繼承金斯堡、狄蘭·托馬斯等等,甚至讓我想起維也納已故的詩人Ernst Jandl和其他擅長上場並同樣擅長把自己的經歷和記憶配合反對專政、尊敬和承認社會底層的寫作。讀廖亦武不意味不可以讀任何其他作家或詩人。台灣作家可以讀小說家甘耀明、詩人夏宇、戲劇家和詩人鴻鴻等等。有很多作家,非常多元的文化,非常複雜的問題。而有了廖亦武就不用擔心中國會怎麼樣。社會底層的人關心的不是政治。是關心很多生活最基本的事。心、記憶、家、天氣、吃飯、來往。無論在哪裡,無論什麼時候都有作家等等人士讓你欣賞和注意比政治、歷史、國家等等更基本的生活瑣事。包括魯迅,也包括張愛玲。他們的文學裡、生活裡顯然都有社會、經濟、國家、戰爭等等大問題。不過文學、藝術不是為了先解決大問題。是為了不忘記每個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大家需要關心的東西。
        讀廖亦武,同樣可以讀中國大陸小說家余華或莫言、詩人于堅、鄭小瓊、龐培等等。香港、海外作家顯然亦可以讀很多,包括用英語、法語等等寫作的華人。讀廖亦武也許就不會覺得如果讀北島就不應該讀劉曉波、不會覺得聽顏峻的詩和聲音就不用聽任何地方的民謠、跟踪艾未未就不用跟踪在台灣、奧地利等等地方藝術跟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係。所以我2012年二月份在台灣的文學經驗跟廖亦武在台北、台南等地方的朗誦會在我的記憶裡是分不開的。很多作家很難跨越寫作和關心公民權利。你博客的讀者也許很多, 而真正喜歡你的詩或你的小說的人比起來可能就少了,或者說有很多人只關心你的博客,根本沒工夫多注意你的詩或小說,無論你是北京的西藏詩人唯色或上海的賽車作家韓寒。廖亦武跟很多作家、評論家等等不同,他不用說他喜歡誰,除非說他喜歡的四川民間歌手。
        我各人喜歡的書有很多種。詩歌、偵探小說。。。最近讀了西蒙·無邦(Simon Urban)的《Plan D》。主要的主人公為一名東柏林警察。在這篇小說裡,德意志民主共和國2011年底還存在。很喜歡。黑色幽默。一月份,還未去台灣的時候讀了村上春樹去年的大作《1Q84》. 人物、地點、日常生活都寫得很棒。以前也讀了他的小說,都很喜歡,短片和長篇都很欣賞。很喜歡的長篇包括《舞!舞!舞!》、《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挪威森林》等等。《1Q84》的故事開一部分始在1968年的東京大學示威,就像《挪威森林》。我很喜歡《挪威森林》。但是讀完《1Q84》就覺得把社會的一些基本的問題只顧在一些局外者的生活裡會產生很大的矛盾。因為《1Q84》裡沒有《一九八四》這篇小說。沒有監獄、沒有博愛部,根本沒有烏托邦。只有兩個月亮。1980年代的東京的一些小街頭等等地方描寫得非常好,生生有味。有恐懼,有人懷疑她是否生活在1984年。可以說有大哥。但他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人物。只有相當小的教派裡的人在某段時間裡認識那位原來在1968年當大學教授的領導。總共來說我還是非常喜歡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也很喜歡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寫的《使女的故事》。跟那兩本書比起來,《1Q84》就比較無害。廖亦武在監獄裡讀了《一九八四》。最近在台北演出的時候,廖亦武也提到《一九八四》跟他自己的經驗的關係。總共來說, 廖亦武可以讓你喚醒,讓你感覺到一些各人的問題和一些各國社會的問題。總會比只讓你感覺到1980年代的日本一些生活細節強。但廖亦武自己大概不會想到這樣的比較,因為根本不需要。
 



卷里營營

李弘祺/著

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

李懷宇/著



墨西哥的五個太陽

卡洛斯•富安蒂斯/著

張偉劼、谷佳維/譯


 

耳聞證人(Der Ohrenzeuge :Fünfzig Charaktere)

耳聞證人

伊利亞斯•卡內提/著

鄭樹森/譯

 

圖伯特這幾年—《聽說西藏》之二

圖伯特這幾年—
《聽說西藏》之二

唯色、王力雄/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號6樓   

TEL(02)2507-2606     FAX(02)2507-4260    MAIL asian.culture@msa.hinet.net

 
友善列印
  5Top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487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1號6樓 E-mail: ycwh1982@gmail.com
電話: (02)2507-2606 傳真: (02)2507-4260